你好,欢迎来到丹阳市慈善总会官方网站!
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爱心热线:0511-86522335

“马大哈”郝丽:做公益“心很细”

2016-03-10 16:57:00   来源:丹阳日报   点击:


   

 
    性格直爽、大大咧咧”这曾是郝丽身边一众亲朋好友对她的共同评价。可自从走上了公益这条路,在大家的眼中,郝丽的性格开始变得有些“分裂”:日常生活中,她依旧“马大哈”、粗线条”,可面对公益,她却思虑周全,事无巨细。

来自延陵的郝丽今年已是一个12岁男孩的妈妈,目前和丈夫共同经营着一家旅行社。早上10点左右,记者推开郝丽的办公室大门,只见她正对着桌上的一堆单子皱眉,拿着笔的手不停地在纸上画着,嘴里不时地嘀咕两声,还习惯性地挠挠头,好一会儿才发现屋里站着人。“是在计算旅行社的开销吗?”不是,我从不管店里的账,这些都是义工社的账目,上周举办了一个助学活动。”郝丽告诉记者,去年9月,丈夫发起成立了齐梁义工社,主要以“敬老、助残、扶孤”为方向,向来自全市的好心人募集善款,招收热心公益的义工。目前义工的微信群里已有200多号人,而每次组织公益活动后,她都要及时将有关账单整理清楚,并在网上公布,好让那些捐献善款的热心人捐得放心。

从手足无措到井井有条

谈起如何开始自己的公益之路,郝丽直白地说道:其实一开始都是我丈夫在弄,而我只是持不反对的态度。”她告诉记者,大概是在2005年,那时候比较流行在论坛里发帖,爱交朋友的丈夫通过论坛结交了一群同是延陵的旅友,加上自己是开旅行社的,大家便经常结伴出游。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,一旅友提议去行宫的敬老院看望老人,这也成了他们走上公益之路的第一步。

“行宫那边的条件比起其他乡镇可能还差点,有人就提议去行宫敬老院给老人们包包馄饨,那时候我们也没多想,和敬老院联系好之后,有人带着自家种的青菜,有人跑去菜市场买了二十来斤的肉,就去敬老院了。”因为是第一次来到敬老院慰问,很多东西都没准备齐全,加上敬老院的老人也不少,需要完成的馄饨量不小,从洗菜、切菜、做菜馅,包馄饨,他们用了挺长时间。因为是第一次,很多东西都没考虑到,大家想做事却没有工具,穿着的衣服也不方便干活,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人也只得干站着,显得有些手足无措。”随着之后公益活动次数增多,郝丽在公益活动中的“细心”也越发体现出来。活动一旦确定下来,她就开始忙着列清单,采购物品,就比如给老人们做菜时用到的围裙,她都会替大家想到;切菜用的道具,她也总是会去检查下是否好用。对于送给老人们的慰问品,像是冬衣、冬鞋之类的统计和购买工作,也都由她一人负责。”郝丽的丈夫老铁告诉记者,采购物品这件事虽然看着简单,可真正做起来,背后需要统计的琐事却是一箩筐,“首先要问下敬老院有多少老人,男、女各多少,如果买衣服还好点,只要知道大体身高、胖瘦就行,可要是买鞋子,事情就复杂了,得一个个询问后标注鞋码。采购物品回来后,她会先清点一次,确定没有漏买。出发前,不放心的她还得再清点一次。”每次见到妻子这般认真细心,站在一旁的老铁总是忍不住打趣:每次旅行社出游都没见你这么仔细地清点过人数”。

从物质慰问到内心关注

每年冬天,郝丽都会带领义工小分队来到行宫看望贫困家庭的孩子,其中一户人家令她印象十分深刻。这户人家小孩跟着老人过,我们去的时候,一家人还躺在床上,家里的窗户上没有一块完整的玻璃,因为天太冷,没有足够保暖的冬衣穿,所以就干脆不起床,躲在被窝里‘取暖’。”郝丽告诉记者,要不是亲眼所见,她从没想过竟然还有这样的穷苦人家,后来我们就在义工社的微信群里呼吁大家给这个小孩捐赠衣物,没过两天,热心人捐赠的衣物就堆成了小山。”像这样捐慰问品、急需物的事情,郝丽他们做了很多次,直到去年春天,在一次看望贫困家庭的孩子时,一个小女孩让郝丽受到了触动,她开始觉得,对于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而言,仅仅给予物质上的帮助远远不够。小女孩的父亲生病去世,母亲又有精神疾病,只能跟着奶奶生活。小女孩因身体被烫伤曾做过植皮手术,但她奶奶不会照顾,到了出暖花开的时候,还是给小女孩穿得严严实实,捂出了一层又一层的汗。我当时就和另外几个女义工带她去镇上的澡堂洗澡”可是,在给小女孩脱最后几件衣服时,她说什么也不肯让别人脱,只低着头不吱声抗拒着,后来大家只能由着小女孩穿着最里面的衣服洗了澡。简单地冲洗后,小女孩又一个人跑进更衣室,关上门,将身上的湿衣服换了下来。当时我想着也许是小女孩害羞,加上一点自卑,不想让外人看见自己身上的疤痕,可在后来的几次外出活动中,我发现这个小女孩从不跟其他孩子交流,总是牵着奶奶的手,默默地站在角落里,看上去有些自闭。”自那以后,这个小女孩便成了郝丽心头的牵挂,她逐渐意识到,虽然义工社里的成员很多,大家也都很热心,可是他们在心理辅导方面似乎还很薄弱。以前我们大多是给贫困家庭和孤寡老人送些物质上的慰问品,或者再策划些才艺表演,真正和孩子们交谈的时间并不多。”郝丽开始向一些学习心理教育的老师或医生咨询,并在之后的扶孤助残活动中,更加注重与孩子们的交流,积极鼓励他们开口表达,倾听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,同时她希望“可以有更多具有专业知识的热心人踊跃加入,弥补团队的不足。”从第一次的手足无措到而今的井井有条,在公益这条路上,郝丽已坚持走了十来个年头。于她而言,公益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,也令大大咧咧的她收获了一些重要的东西,比如“细心”、比如“关注内心”。谈及义工社的未来,郝丽希望,社会各界齐出手,充分整合资源,让义工群体在“敬老、助残、扶孤”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更规范。

(妇宣 束丽娜 文/摄)

上一篇:慈善人物:戴建平
下一篇:陈珍珍:个体老板乐当“文艺义工”